为什么运动员喝水后又要吐出来?

2025-08-09 07:21:33      绿色足球理念

来源:力学科普

在观看运动比赛时,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运动员在比赛间隙喝水时,经常会将水含在口中漱一漱,然后吐出来,而不是吞下去。这种行为乍一看有些奇怪,但它背后却有着科学依据和实践意义。

🔺运动员在比赛间隙喝水后又吐出来

身体在运动中的水分调节

在理解为什么运动员会吐水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身体在运动中是如何调节水分的。

当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维持核心温度的稳定,人体一般通过出汗的方式散热。然而,出汗不仅仅带走了热量,还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身体可能会出现脱水的现象,进而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甚至危及健康。因此,补水在运动中至关重要。

但是,运动员并不总是将喝下去的水用于补充身体的水分。有时,直接喝水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尤其是在高强度运动或紧张的比赛中,水分在胃中可能产生负担。因此,运动员需要找到一种既能补充水分又不会影响运动表现的方法。

为什么运动员喝水后又要吐出来?

实际上,那些被运动员吐出的液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水,而是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特殊溶液。运动员进行这一动作——摄入并迅速吐出溶液,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漱口”,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减轻疲劳感并增强耐力。在长跑等耐力运动中,正确的补给策略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问。

🔺“马拉松之王”的基普乔格

碳水化合物漱口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恶心,但的确有研究表明,用碳水化合物溶液漱口几秒,确实可以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提高运动中的表现。近期,一项由新西兰温特克运动科学中心的鲁斯·贝斯特博士主导的研究在《欧洲营养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揭示,在耐力赛事中,运动员通过使用含碳水化合物的甜味、苦味或带有清凉感的饮料进行漱口,而非实际饮用,能有效增进其跑步表现。这项技术,被简称为“漱口法”,在马拉松等长跑项目中的顶尖跑者之间已颇为流行。例如,被誉为“马拉松之王”的基普乔格,便有在赛事接近结束,大约剩下2公里时,利用这一策略在补给站使用碳水化合物饮料进行漱口。

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研究者们认为,所谓的“脑口”连接是引发这种效应的关键。这就好比我们享用甜品时所感受到的愉悦,那是因为甜品中的糖分激活了舌头上的甜味感受器,随后这些感受器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引起多巴胺的释放。运动员在进行碳水化合物溶液漱口时,口腔内的感受器也会向大脑发送信号,触发相似的正向反应。一旦口腔感受到了碳水化合物溶液,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进而激活包括脑岛、额顶叶岛盖和纹状体在内的多个大脑区域。

🔺口腔接收到碳水化合物溶液后,会将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而激活包括脑岛、额顶叶岛盖和纹状体在内的多个大脑区域

也有研究显示,即便碳水化合物溶液没有颜色和味道,它也能产生提升运动表现的效果。科学家们对使用甜味葡萄糖溶液与无味的麦芽糊精溶液漱口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论是含甜味的还是不含甜味的溶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的表现。核磁共振成像的扫描结果进一步证实,无论溶液是否含甜味,碳水化合物溶液漱口均能激活大脑皮层的相同区域。然而,如果溶液只有甜味而不含碳水化合物,那么它既不能提升运动表现,也不会引起大脑相关区域的反应。

在啮齿类动物中,口腔不仅具有甜味感受器,还有能识别多种糖类的受体,这些受体也能向大脑发送信号,触发奖励机制。科学家们因此推测,人类的口腔中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多糖受体,它们独立于味蕾上的甜味感受器,能够区分摄入的是真正的碳水化合物溶液还是仅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当口腔接触到碳水化合物溶液时,会向大脑传递“能量即将到来”的信号,这似乎能在瞬间缓解身体的疲劳感。

既然漱口就能“提神”,喝下去岂不是事半功倍?

在我们童年的体育课上,体育测试是常有的事。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跑步测试前大量饮水,结果跑步时感觉肚子里的水晃来晃去,非常不舒服。而且,大量饮水后跑步不仅容易引发呼吸问题,有时还会导致肠胃不适。此外,含糖量高的饮料不易被身体吸收,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因此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选择将碳水化合物漱口后吐掉,以减少这些潜在问题,确保比赛时的最佳状态。

然而,对于需要大量能量消耗的高强度运动来说,仅仅依靠碳水化合物漱口是不够的。这种方法可能会帮助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的上半场保持较好的体能状态,但到了下半场,其效果可能就仅限于心理上的慰藉了。毕竟,碳水化合物漱口并不能真正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和水分。因此,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仍需适时地摄取适量的水分和能量补给,以支持他们完成整场比赛。

参考文献

[1]Carter J M, Jeukendrup A E, Jones D A.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mouth rinse on 1-h cycle time trial performance[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4, 36(12): 2107-2111.

[2]Chambers E S, Bridge M W, Jones D A. Carbohydrate sensing in the human mouth: effects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brain activity[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9, 587(8): 1779-1794.

[3]https://mp.weixin.qq.com/s/EIORg1IAfr9hH3Dgl7gCdg

[4]https://mp.weixin.qq.com/s/ug5UR5C_KVYWfEJm1Y4Yzg

[5]https://mp.weixin.qq.com/s/BMRNFMYo7RXdQNgRXA4zAw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细数姚明NBA生涯的“第一次” 首得分突破40分
塞尔维亚国家队2022世界杯阵容大名单一览(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