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赛道是“非洲选手的定向扶贫”? (注:本文转载自我的老朋友、体育行业资深从业者和观察者许松松。)2025年3月23日,武汉马拉松的赛道上,埃塞俄比亚选...

2025-09-20 13:28:56      环保活动展示

来源:雪球App,作者: 互联网怪盗团,(https://xueqiu.com/8242980329/331599252)

(注:本文转载自我的老朋友、体育行业资深从业者和观察者许松松。)

2025年3月23日,武汉马拉松的赛道上,埃塞俄比亚选手内格沃以2小时08分51秒冲过终点,刷新赛会纪录的同时将10万美元奖金收入囊中——同时中国籍选手冠军由何杰获得,他以2小时10分29秒的成绩打破了中国籍男子选手赛会纪录,并获得了2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网友在评论区讨论:”为什么不只让中国选手跑?“”国际赛事就需要有顶尖海外选手参加!”

武汉马拉松男子前三以及对应奖金

2017年穿着4元蓝色凉鞋夺冠的阿莫尼用五场赛事奖金在老家盖起砖房的非洲青年。此刻,中国马拉松的黄金赛道上,一场关于金钱、尊严与生存的博弈正悄然展开。

图右的阿莫尼一个月之内拿了3个冠军

黄金赛道:从东非高原到中国街道的财富迁徙

“在中国跑一场,抵得上老家干十年。”这句流传于肯尼亚长跑圈的谚语,道破了非洲选手扎堆中国赛场的真相。根据中国田协数据,2024年全国举办路跑赛事749场,日均超2场鸣枪开跑。从北上广深的国际标牌赛到县城街头的小型赛事,42.195公里的赛道成为非洲跑者的“黄金矿脉”。

以2025年为例赛事奖金不断被提升,武汉马拉松冠军奖金达10万美元,重庆马拉松冠军奖金6.5万美元,对比非洲本土收入——肯尼亚酒店前台月薪约500元人民币,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仅1000美元——中国赛事的奖金堪称天文数字。

当然,国内品牌也并不是没有过针对本土选手的”重奖“2022年上海马拉松中,某品牌开出“穿着指定装备夺冠奖100万”的悬赏,网友评价并不现实。

凉鞋传奇与产业暗流:马拉松经纪人的双面游戏

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跑者阿莫尼曾穿着4元人民币的蓝色凉鞋横扫中国赛场,赚足修房钱。如今,这样的草根神话已升级为精密运作的产业链。

肯尼亚埃尔多雷特市,这座22万人口的“长跑圣地”,5万人终日奔跑在黄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被经纪人选中,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在这里,中国面孔会被追着喊“老板”,而掌握通关密码的经纪人,则构建起横跨亚非的“人肉淘金通道”。

两名非洲女选手在国内的高铁上

非洲选手需向经纪人支付15%-40%的奖金抽成,并承担往返机票等费用。例如,阿莫尼实际到手奖金仅占63%(约3万元),但即便如此,仍远超非洲本土收入水平,但专业人士指出:“非洲选手带来成绩飞跃,却也挤压了本土青年成长空间。”

赛事狂欢背后的多方博弈

赛事主办方需要非洲选手的“国际认证”: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要求特邀外籍选手成绩达标,而黑人选手的批量参赛能快速提升赛事评级,吸引赞助商豪掷千金。某马拉松经纪人透露:“即便支付数万美元出场费,赛事仍能通过城市旅游推广、商业赞助赚回十倍收益。”

国内马拉松赛事近几年如火如荼,但是对比肯尼亚注册职业跑者超2万人,其注册体系高度开放,依托“冠军之乡”(如埃尔多雷特)的社区化训练营,更多依赖天赋筛选和经纪人发掘。而国内国田协注册职业马拉松选手仅约200人,青训体系依赖“体工队模式”,青少年选拔集中于场地赛(如5000米),成年后转型马拉松面临技术断层。注册机制高度集中,资源向省级以上队伍倾斜,基层缺乏专业教练和选拔通道。这也不难理解非洲选手在国内的状态如同国内乒乓球运动员可以横扫非洲一样。

何杰、彭建华在肯尼亚训练

马拉松的本质:你赢和我赢是同时存在的

肯尼亚运动员职业寿命长(平均15-20年),35岁以上选手仍可保持巅峰状态(如基普乔格40岁仍破世界纪录)。社区化训练营提供持续支持,退役后转型教练或经纪人。但中国选手职业寿命短(平均8-10年),体制内选手退役后多从事基层教练,体制外选手面临商业价值下滑风险。如果不是国内运动品牌这几年的支持,国内顶级路跑的成绩并不可能如此快速提升。

当舆论争论“是否该设中国选手奖金池”时,普通跑者正用脚步书写另类答案。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13万人疯抢,上海马拉松中签率仅13.7%——大众跑者更在意赛道的仪式感与自我突破的喜悦。 马拉松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去中心化的竞技哲学——当足球、篮球等运动聚焦于胜负与明星时,42.195公里的赛道上,每个跑者都在完成一场与自我的对话。2024年成都马拉松数据显示,78%的参赛者将“刷新个人PB(最好成绩)”而非“见证冠军诞生”列为首要目标。这种“你跑你的,我跑我的”的赛事精神,恰恰要求组织者将更多资源投向大众跑者的体验优化,而非仅追逐精英选手的竞技光环。

志愿者在帮大众跑者做赛后恢复

写在本文末尾的话:

马拉松的本质,是42.195公里的人性实验场:精英选手在此突破人类极限,大众跑者在此丈量生命韧性。然而,当头部赛事的中签率低至3.26%,当一些赛事的积分制度筑起“老用户特权”的高墙,当赞助商名额沦为资本游戏的筹码,我们需要警惕。马拉松的终极价值,恰恰藏在那些与奖牌无关的细节里:

中年跑者咬牙冲刺时眼角闪动的泪光;视障选手与伴跑员紧扣的牵引绳;村口少年攥着皱巴巴的报名表,第一次踏上城市赛道……

这些瞬间,才是马拉松超越竞技、直抵人心的力量之源。当无锡马拉松将樱花赛道铺成诗行,当兰州银行用冠名权反哺黄河生态,我们得以窥见另一种可能:马拉松不必困于“破纪录”,未来十年,中国马拉松需要的不是更多“破三”数据,而是一场价值回归运动——让每个踏上赛道的人,无论快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刻度。

正如基普乔格在柏林赛道上的低语:“人类没有极限。”但这句话的真正深意,或许在于:真正的极限,从不在终点线的计时器上。

类似的声音几乎可以在每次赛后见到

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 宁波运动员已摘得3金1银3铜
200米,200米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